染就幸福底色的新春

趙 睿  白林娟

2020年02月01日10:40  來源:青海日報
 

春節,記者來到位於青海“東大門”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產業興旺、新居敞亮,脫貧后的各族同胞,生活充滿了無限活力,在新春的朝氣中,他們的幸福感與年味一起匯成幸福的底色,溫馨亮麗。

天剛剛亮,回族大叔馬有功開起獎勵的三輪車到山上的羊圈裡喂他的20幾隻羊﹔土族阿姑喇芝蘭麻利地打掃完院子﹔藏族阿姨蘇東木米在新居開始做飯……

“樹活風雨土,人活精氣神”。在青海的東大門民和縣,回族大叔馬有功、土族阿姑喇芝蘭、藏族阿姨蘇東木米,三個少數民族家庭,在農歷新年,於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脫貧的感恩和生活的喜悅。

在我們看來,他們的生活都已染上幸福底色,未來,將在上面繪出更燦爛的圖景。

馬有功:一家人看場晚會

巴州鎮黃池村的馬有功以前的家在山裡,而今搬到了鎮上的公路邊。敞亮的新居格外醒目,門口整齊地摞著幾十袋玉米。看到我們來,馬大叔歡喜地迎出了家門。“春節了,兒子兒媳也打工都回來了。”說完,就領著我們參觀他的新居:白白的牆壁、有層次感的吊頂,全新的裝潢……馬大叔說著,臉上充滿自豪。

馬大叔的兒子前兩年學了烹飪技術,在青島的一家拉面館打工,每月有近7000元的收入,兒媳在面館打零工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加上他自己流轉土地種植玉米和養羊賺的3萬多元,2019年純收入近10萬元。

而過去,這對於一家人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前些年,肢體殘疾的馬有功是遠近聞名的困難戶,兒子不得已小小年紀就出門打工,一家人就靠他的工錢和幾畝薄田糊口,想發展小規模養殖,卻因缺資金、缺技術、缺門路打消了念頭。

脫貧攻堅以來,得益於黨的扶貧政策和各級干部的幫扶,他養羊的願望變成了現實,這些年他一邊養羊一邊種玉米,還搬了新家,一家人越干越起勁,於2018年底脫了貧。“現在我有好房、有錢賺,日子徹底變樣了。”看著他一臉自信,真讓人想不到他曾是貧困戶。

馬大叔說,今年春節他們一家坐在大屏電視機前,看了一場高清春晚,四個多小時全都看完了居然不覺得累,看著晚會裡展現的全國各地脫貧群眾的新生活,他覺得真是趕上了好時代,說:“現在全國人的日子每天都像過年一樣好,共產黨給了這麼多,我希望來年能開一個飯館,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喇芝蘭:小買賣的幸福年

丈夫因車禍殘疾,兒子失業……官亭鎮喇家新村54歲的土族阿姑喇芝蘭每天要照顧坐在輪椅上的丈夫和已過耄耋之年的老母親,矮小瘦弱的她憔悴而蒼老,常常過了今天不想明天。“家庭本身就很困難,加上這幾年的變故,她感覺每天都像挨日子。”喇家新村監委會主任喇勝利說。

“喇家遺址”被挖掘以后,根據國家政策,遺址以保護為主,很多農戶因此遷出了“喇家遺址”保護規劃地。她告別了破舊的土坯房子,建起了有民俗特色的喇家民居。喇芝蘭開起了小賣鋪,憑借辛勤的努力,這位瘦弱的土族阿姑一舉摘掉了“貧困帽”。

“好的時候一周能賣一、兩千塊錢呢!”喇芝蘭笑呵呵地說。在她的小店裡,我們看到這鋪子雖小,但是煙酒、副食、生活用品……貨品種類繁多,因為她打理得整潔,生意總是不錯。

年前幾天生意好,喇芝蘭特意晚點打烊。她說,今年家裡人過了一個富足幸福的春節。

蘇東木米:新居裡快樂過年

新春之際,新民鄉公巴台村56歲的藏族阿姨蘇東木米穿著新藏袍和63歲患有肺氣腫的老伴兒在新房子裡看電視。她說:“我們脫了貧,還在年前一下子變成了‘城裡人’。”

新民鄉是民和縣的深度貧困鄉,轄16個村2482戶9234人,其中省定的貧困村有10個,2015年通過精准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429戶1582人,佔全鄉總人口的17.13%。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十年九旱成了這個鄉留給人的印象。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役,新民鄉黨委政府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730戶村民遷入位於川口鎮馱嶺村高樓林立的馱嶺小區。

“自籌1萬元就拿到了房子的鑰匙,比起住在山裡,自己感覺病沒那麼重了,真是感謝黨啊!”阿姨的老伴兒羅永福言語間滿是對黨的感恩。新家裡,鮮艷的電視背景牆、曲面的彩色電視機、發亮的木地板,雖然很暖和,但老兩口還是穿上新做的藏族服飾,說是這樣才配新年。

(責編:王紅玉、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