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滴灌每一粒“種子”

程宦寧

2020年01月23日09:10  來源:青海日報
 

  遠處的大山被日積月累的大雪裝扮的銀裝素裹,近處的學校也被2020年的第一場大雪重新“粉刷”。初次來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蒙古族中學,就被以56個民族為主題的藝術校園圍牆和以“德都”蒙古傳統文化為題材的特色展板所吸引。

  踩著積雪繼續向裡走去,所到之處都可以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可以想象這裡的每一名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都在民族團結的和風細雨中得到了滋養。

  烏蘭縣蒙古族中學是一個由蒙古族、漢族、回族、撒拉族四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這裡的學生90%來自烏蘭縣的四個鎮的牧區。而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吳振剛卻是蒙古族中學建校40年來的第二位漢族校長。

  吳振剛說:“雖然我身上的擔子不輕,但是我知道要想把這個‘大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條,那必須把學生當成親人,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放心上才行。”吳振剛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自從2013年以來,吳振剛全身心投入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帶領了一批由蒙古族、撒拉族、回族組成的教師隊伍迎難而上,成為烏蘭民族教育全面進入新時代的“拓荒者”。

  這個外表看上去有些嚴厲的“家長”,可在這些小同學的眼中卻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大同學”。平日裡除了開會,吳振剛都會穿梭於校園裡的每一個角落,進食堂與學生一起吃飯,進宿舍詢問住宿情況,進班裡給學生輔導作業,記下“親戚”的電話,保持聯系。周末家訪時,邀請“親戚”來家做客……儼然與學生和家長成為一家人。

  每年的三月份和九月份都是吳振剛最忙的時候,因為在農牧區的孩子經常會因家庭環境、家庭條件等因素而輟學,所以每年開學前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吳振剛都會驅車輾轉於牧區。寒來暑往,在蒙古族中學的6年時間裡,他幾乎犧牲了所有休息日和節假日。

  當吳振剛得知學校裡有4名殘疾學生家在牧區,不能到校隨班就讀,就組織領導班子商討解決方案,最終決定以上門送教的方式給這些孩子送去學校的關愛,解決了四名殘疾學生不能上學的問題。

  作為一校之長,吳振剛一直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放在心上,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抓在手上。每一次教研活動他都親自帶頭,每一次質量分析他都參與,每一次學校活動他都在現場……

  學校每年充分利用當地的各類教育基地,不定期組織開展課外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並圍繞“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傳、民族情懷大家抒、民族團結手牽手”等主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實踐活動。

  吳振剛打開話匣子,既然是蒙古族中學,就要利用我們自己的優勢,打造出民族團結進步品牌學校,這些年來我們學校形成了“3237”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思路,即“三種方式宣團結,兩個結合講團結,三元文化促團結,七進校園融團結”,把民族團結教育與愛國主義、感恩、法制、親情、時事、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結合科學、語文、班隊活動等學科課程,積極挖掘教材中有關民族團結的教育元素寓教於樂,讓學生們體會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使民族團結、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師生心中扎根,發芽。

  現如今,烏蘭縣蒙古族中學的民族文化特色教學已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責編:陳明菊、楊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