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拔窮根 砥礪前行奔小康

陳晨

2020年01月14日10:28  來源:青海日報
 

  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我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交賬、兌現責任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圍繞年度絕對貧困“清零”目標,我省把防止返貧、提升質量、鞏固成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採取有力措施查缺項、補短板、抓鞏固、謀長遠,保持攻堅態勢,壓實攻堅責任,一鼓作氣,確保脫貧攻堅收好官、交好賬,高標准書寫好脫貧攻堅的“青海篇章”。

  放眼我省脫貧攻堅戰場,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張張笑臉在貧困群眾臉上燦爛綻放,宏偉的小康夢想正逐步照進現實。

  美麗鄉村引領貧困戶脫貧。攝影:羅連軍

  讓困難群眾鼓起“錢袋子”摘掉“窮帽子”

  我省堅持把穩定增收和持續發展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

  “我們的牦牛肉都是依托果洛本地合作社養殖后收購加工的,真正幫到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果洛金草原有機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馬良告訴記者,公司按照“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准扶貧”的發展路子,目前累計帶動貧困戶536戶、2324人實現脫貧,分紅1893.3萬元。

  果洛藏族自治州7911戶貧困戶將草場、牲畜等生產要素折股入社,在全州157個合作經濟組織、178個產業化基地的帶動下,貧困群眾持續鼓起“錢袋子”、摘掉“窮帽子”,使得1.39萬戶4.72萬人增收。

  “我們把牛腩推介到上海,和上海的電商平台達成合作,他們對於果洛天然放牧的牦牛肉十分喜歡。”與此同時,果洛金草原有機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還借助省裡搭建的產銷平台,把牦牛產品積極推介到內地市場,進一步拓寬市場的同時,也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

  隨著消費升級,我省牦牛、青稞產業也積極擁抱新市場,將牦牛、青稞產業發展同消費扶貧深度融合,大力推廣牦牛、青稞產業的扶貧產品,推動“青字號”農牧特色品牌的全國化、市場化發展。依托高原資源稟賦,我省持續做大做強牦牛、青稞產業,努力把牦牛、青稞產業打造成脫貧增收的“新極點”。

  除了“青字號”的農牧特產,以刺繡、唐卡、藏毯、銀銅器等為主的高原“青”字民族手工藝品牌,也頗受市場歡迎。互助土族自治縣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以獨特的土族盤繡為切入點,用民族文化帶動經濟發展,做大我省非物質文化品牌,將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元素在刺繡中呈現,加大新產品研發,助力脫貧攻堅。

  互助縣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免費培訓貧困戶和農村留守婦女,提供原料,簽訂半成品收購協議。在貧困村設立基地和扶貧車間,輻射帶動4000余名農村婦女參與刺繡手工藝品制作,其中貧困群眾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萬多元。

  全省1622個貧困村村均290千瓦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全部建成、並網發電,村均集體經濟年預期收益達到40萬元。在全省2358個有貧困人口的行政村每村投入100萬元,扶持發展村集體產業。截至目前,全省4146個行政村中,已有91.3%的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破零”。

  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產業能致富

  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場硬仗,防止返貧是重要舉措。

  全省上下對照“四個不摘”要求,在全國率先制定《關於鞏固脫貧成果的實施意見》,強力推進產業扶貧、培訓就業、義務教育、健康衛生、住房安全、基礎設施、環境整治、低保救助、精神脫貧等“九大后續鞏固行動”,確保各項脫貧成果能穩定、可持續。

  在海東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樂都區七裡店新型社區,“海東·無錫希望學校”正拔地而起,項目建成后將有效解決安置群眾子女上學問題。這是我省持續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以幫助貧困群眾解決戶口遷移、上學就醫、社會保障等實際困難的一個縮影。

  互助土族自治縣投入5.1億元完成8個鄉鎮16個村1540戶搬遷任務,配套實施雨污管網、村級廣場、天然氣入戶、集中養殖區等基礎設施項目,引導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游、酩餾酒釀造、溫室大棚等多元化產業項目,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產業、能致富”的目標。

  同時,深入開展8個縣“精准防貧保”試點,堅持“返貧預警、驟貧處置、脫貧保穩”原則,瞄准邊緣人口和脫貧不穩人口,抓住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通過保險救助,降低致貧返貧風險。逐年提高低保救助標准,進一步強化對特殊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全面落實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社會保障制度政策,切實減輕致貧返貧壓力。

  脫貧攻堅,就是要“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省新建各類殘疾人、老人托養機構15所,實施養老服務設施能力提升項目41項﹔對全省94所養老機構和特困供養機構實施能力提升建設,為2000名殘疾人提供托養服務,無障礙設施改造1000戶,全省“十三五”期間6.4萬名特殊困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

  凝心聚力打贏深度貧困地區攻堅戰

  我省始終把年度絕對貧困“清零”的重點和難點放在深度貧困地區,扎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落實,安排深度貧困地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2.72億元,落實行業部門投資82.87億元。並從省直機關和已摘帽市(縣)抽調50名業務骨干,採取巡回指導與定點選派相結合的方式,增強深度貧困地區攻堅力量。

  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科學編制“十四五”鞏固脫貧成果規劃,把脫貧摘帽縣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予以優先扶持,保持幫扶政策和支持力度連續穩定,用鄉村振興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結合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探索走好綠色發展道路,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保障共贏互促。持續推進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等項目實施,建設一批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美麗村庄。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持續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互助縣在全省率先開展移風易俗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南門峽鎮和台子鄉村民張明芳與吳維順將約定彩禮從14.6萬元降為6萬元,“這可幫家裡減輕了好大一筆負擔,這政策定得好!”互助縣制定出台了《互助縣農村紅白喜事標准參照指導意見(試行)》,明確彩禮不超過6萬元、婚宴酒席每桌成本控制在600元以內,有效防止“因婚致貧、返貧”問題出現。並通過對產業發展先進戶進行獎勵、公開表彰宣傳脫貧“光榮戶”、選樹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等措施,樹立了“獎優不扶懶”的鮮明導向。

  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用好國家生態保護政策,加大對脫貧地區、脫貧人口的支持力度,推動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使農牧民群眾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互促雙贏。果洛州構建實施“生態管護+精准脫貧”的模式,安排599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事生態管護工作,有力促進了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風雨兼程奏凱歌,號角催征搏今朝。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省將不遺余力、一鼓作氣、再接再厲,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確保與全省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視點短評】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170個貧困村、7.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17個計劃退出縣也有望順利實現摘帽,全省絕對貧困“清零”的目標已基本實現。這是我省脫貧攻堅的最新“戰果”,彰顯了全省上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

  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防止返貧是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全國兩會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說,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貧困縣摘帽后,也不能馬上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要繼續完成剩余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為此,我省扎實開展“九大后續鞏固行動”,保持攤子不撤、頻道不換、重心不移、力度不減。對照“四不摘”要求,研究制定《關於鞏固脫貧成果的實施意見》,通過漸退幫扶,保持政策連續穩定,織密織牢防止返貧的“安全網”。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扶貧工作重心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扶貧工作方式將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化推進。我省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接續推動農牧區群眾生產生活改善,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變“輸血”為“造血”,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實現全面小康夢想。

  脫貧攻堅越是深入,就越要攻克堅中之堅、解決難中之難。全省上下持續壓實脫貧攻堅和后續鞏固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一大批優秀干部堅守扶貧一線,堅持苦干實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保証。

  脫貧攻堅,換了人間。脫貧攻堅是一場持久戰,不獲全勝絕不能鳴金收兵。為此,我們必須繼續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一鼓作氣,全力以赴,決戰決勝,不留死角,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確保脫貧攻堅收好官、交好賬,高標准書寫好脫貧攻堅的“青海答卷”。

(責編:陳明菊、楊陽)

推薦閱讀